1.jpg

 

台灣烏龍茶台羅:Oo-Liông-Tê),產於臺灣的烏龍茶,屬於青茶的一種。以南投鹿谷地區所產的凍頂烏龍茶起源最早。與中國大陸的分類方法不同,在台灣,烏龍茶專指用「烏龍茶種、並以烏龍茶方式加工」的茶種。如鐵觀音包種茶之類的茶,在台灣不被視為烏龍茶的一種。

 
台灣茶葉政府認證標章

台灣烏龍茶以輕度發酵、團揉方式製成,外型呈現捲曲的球狀。茶湯呈金黃色,味道醇厚,有強烈果實香。

 

特徵

台灣烏龍茶種,來自福建安溪,在南投鹿谷地區培育而成。製作烏龍茶必須使用青心烏龍大冇烏龍大葉烏龍等品種,始被認同為正統烏龍茶。台灣也有使用金萱、翠玉、四季春或其他品種,來製作烏龍茶,這些皆被視為新近研發的茶類,有別於正統的烏龍茶。

 

歷史

台灣種植的茶種,都屬於烏龍茶種,可以製成烏龍茶。在清朝時,台灣製作及外銷的烏龍茶,都屬於重發酵。在日治時期,日本人請來福建製茶師傅,在台灣改良了製程及口味,現今台灣烏龍茶都屬於輕發酵或半發酵,在發酵過程中,進行炒青,以停止發酵過程。之後又經過揉、搖等手法,使茶葉呈現捲曲狀。

種類

凍頂烏龍茶

凍頂烏龍茶(英語:Tung-ting Tea),又稱凍頂茶,是一種知名度極高的台灣烏龍茶,素有「北包種,南凍頂」之稱。

凍頂茶的原產地在台灣南投縣鹿谷鄉,主要是以青心烏龍為原料製成的半發酵茶。傳統上,其發酵程度在30%左右。製茶過程獨特之處在於:烘乾後,需再重複以布包成球狀揉捻茶葉,使茶成半發酵半球狀,稱為「布揉製茶」或「熱團揉」。傳統凍頂烏龍茶帶明顯焙火味,近年亦有輕培火製茶。此外,亦有「陳年炭焙茶」,是每年反覆拿出來高溫慢烘焙,而製出甘醇後韻十足的茶。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後,鹿谷地區茶農在災後重建中研發出「凍頂貴妃茶」。鹿谷鄉農會每年舉辦茶葉比賽,評選出特等(冠軍茶)、頭等、二等、三等、優良茶(三朵梅、二朵梅)等品級。

高山烏龍茶

在台灣,種植於海拔1000公尺以上山區的烏龍茶,稱為高山烏龍茶。從1980年代台灣茶葉內銷市場日益活躍以來,台灣烏龍茶的種植海拔越來越高,這些海拔在1000公尺以上的高山茶,在製作上與傳統烏龍茶製作,又有不同;一般傾向輕發酵輕焙火,強調保留較多茶葉的原始茶香,並留住更豐富的物質、口感,具有茶葉本身輕花香的特質。由於高山茶價格好,所以台灣烏龍茶的製作日漸傾向高山茶的輕發酵輕焙火,捨棄傳統中發酵中焙火、重「果香」的特色。

根據估計,茶的全球產量超過二百五十萬噸,其中百分之九十是全發酵的紅茶,百分之八是不發酵的綠茶,百分之二為「半發酵」的烏龍茶。

白毫烏龍茶

東方美人茶,又名膨風茶椪風茶福壽茶、舊稱番莊烏龍客家人亦稱其為冰風茶煙風茶或稱為蜒仔茶,又因其茶芽白毫顯著,又名為白毫烏龍茶。是半發酵青茶中,發酵程度最重的茶品。臺灣茶葉改良場公布的發酵度為60%,新竹苗栗地區茶農所製的發酵度則多達75-85%,使兒茶素幾乎一半以上半氧化,故不會產生任何「生菁臭」、「臭菁味」,且不苦不澀。主要產地在台灣的新竹、苗栗一帶。適合製作東方美人茶的茶種有「青心大冇」、「白毛猴」、「台茶15號」、「台茶17號」,其中以「青心大冇」品質最佳。如今,東方美人茶的採收必須在炎夏六、七月,農曆芒種大暑間,即端午節前後10天,茶樹嫩芽經茶小綠葉蟬(小綠浮塵子)吸食後長成之茶芽,稱為「著涎」的茶菁,茶葉品質的好壞決定在「著涎」的程度。經手工採摘一心二葉,再以傳統技術精製而成高級烏龍茶,製茶過程的特點是:炒菁後,需多一道以布包裹,置入竹簍或鐵桶內的「靜置回潤」或稱「回軟」的二度發酵程序,再進行揉捻、解塊、烘乾而製成毛茶。再經分級、精製焙火、包裝。茶葉白毫肥大,葉身呈白、綠、黃、紅、褐五色相間,有濃濃的蜂蜜香、熟果味,西方飲茶人士譽之為東方美人(Oriental Beauty)。

東方美人茶獨特的熟果香和蜂蜜香氣,來自小綠葉蟬的叮咬而產生,因而茶園若要吸引小綠葉蟬群聚,那就絕對不能噴灑任何殺蟲農藥。

紅烏龍

紅烏龍台灣烏龍茶的一種,主要生產於台灣台東縣。紅烏龍屬於發酵程度較重之烏龍茶,因茶湯呈現橙紅水色,色澤如紅茶,但口感仍然保持烏龍茶風味,故名紅烏龍。由中華民國農委會所屬茶業改良場台東分場研發,最早種植與製作地區在台灣台東縣鹿野鄉,於2008年後上市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陳小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